接下來“獨行踽踽”四字獨立成句,音節(jié)凝重,顯得既厚實又有余韻。它一并交代了事件過程、人物狀態(tài)和整篇主旨,似簡實豐。寥寥四字,描繪出了一幅凄清的畫面:一位稚嫩清秀但枯瘦贏弱、塵土滿身的女子,在一條坑洼曲折的鄉(xiāng)間小道上獨自行走。此句未加鋪敘,但以少馭多,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。
其后,作者筆鋒轉(zhuǎn)移,由外到內(nèi),著力寫流浪女之思:“豈無他人,不如我同父?!甭飞巷L(fēng)塵仆仆的行人徑直走過,對自己不聞不問,令人頓感世態(tài)炎涼。流浪女不禁想到自己的父母兄弟,他們才是無可替代的。但如今她舉目無親、孤立無援,其境遇真正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。
面對此情此景,女子終于承受不住,發(fā)出了長長的嘆息和怨訴:“嗟行之人,胡不比焉?人無兄弟,胡不做焉?”
該詩對字詞的描寫是很有功底的,例如一“嗟”字,有無奈,也有不甘。同時之后復(fù)唱四句,連問兩聲,直貫最末,使情感顯得悠長而激越。該詩所寫的境遇窘迫、舉目無親的流浪者是一位年輕的未婚女子,這就更加劇了整首詩的悲劇色彩。
這首流浪者之歌通過一個稚嫩少女的命運,以點蓋面,真切地反映出當(dāng)時的社會現(xiàn)實和百姓的疾苦生活,向后世展示了一幅真實的古代難民流亡圖,給人強烈的震撼。